历史沿革
儒家学者们强调“礼”,追求“礼”,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,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。“文”既指文字、文章、文采,又指礼乐制度、法律条文等。古“文”字是指纹理、花纹之意。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、思想、行为、待人、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“文”。文明一词就是“文”的延续。“化”是“教化”、“教行”的意思。
经过西周幽、厉时代的大混乱,这期间直到老子、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(公元前550年左右),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,周国以及所有的诸侯邦国的人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,也没有真正地得到安居乐业,一直生活在战乱中。《周礼·柞氏》:“若欲其化也。”《国语·晋语》:“胜败若化。”《礼记·乐记》:“和故百物化焉。”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。”《荀子·正名》:“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。”《易·系辞传》:“知变化之道。”《说文》:“匕,变也。”徐灏曰:“匕化古今字。”用为变化,改变之意。
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,规模也更大。到公元前222年,秦攻辽东,灭齐,中国统一,这期间又是两百多年,孔孟思想虽没有灭迹,但也少有人传承了。尤其是秦始皇“焚书坑儒”,对这些思想的传承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。
汉代刘向在《说苑》中说:“凡武之兴,谓不服也,文化不改,然后加诛”。此处“文化”一词与“武功”相对,含教化之意。南齐王融在《曲水诗序》中说:“设神理以景俗,敷文化以柔远”。其“文化”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。“文化”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,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。自15世纪以后,逐渐引申使用,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。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,殊途同归,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,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。历史学、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。
传统文化之剪纸——莲年有鱼传统文化之剪纸——莲年有鱼
宋朝,公元后1150年左右,朱熹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,发现了儒、佛、道之学的"破绽",于是专心儒学,继承二程,又“独立发挥”,形成了自己的体系,后人称为"程朱理学"。他在儒家与董仲舒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,参考佛教思想,是“理”学的集大成者。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,然而在元、明、清三代,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把朱学扭曲巩固起来,作为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政治文化专制的理论依据,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。它强化了“三纲五常”,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,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。历代以来,斥程朱理学为"伪学"的声音,不绝于耳。
传统文化之石雕——双龙出水传统文化之石雕——双龙出水
佛家讲求明心见性;道家强调清心寡欲.
1919年的“五四运动”,乃是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,是企盼与要求自由、理性、法治与民主的实现与发展。直到七十年代的“文化大革命”,“破四旧、立四新”。有不少人斥儒学、佛教、道教为封建糟粕,以为只有“科学”才能强国、才能救国。这种看法是不公正的,因为科学的发展,一味强调科学,其负面作用已经显现。
返回首页